首页
关于
站点统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推荐
技术栈
Search
1
【日记】致谢
8,056 阅读
2
The world is wonderful because of you
763 阅读
3
致谢(微博热搜)
682 阅读
4
时光
474 阅读
5
今晚月色很美!
396 阅读
感慨
日记
随想
每日文案
时政
登录
/
注册
Search
标签搜索
燃梦
致谢
致谢(微博热搜)
日记
英文
高三
高考
民政局
成长
感恩所有的遇见
chboy
累计撰写
77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8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感慨
日记
随想
每日文案
时政
页面
关于
站点统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推荐
技术栈
搜索到
1
篇与
时政
的结果
2022-03-08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分别是: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彭士禄——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2021年3月30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之地,8天前去世的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及其爱人马淑英的骨灰被放入大海。彭士禄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彭二十六岁,烧毁田契,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三十一岁,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33岁牺牲。彭湃牺牲时,彭士禄4岁,而一年前,他的母亲蔡素屏就义,彭士禄也成为被通缉的对象。为了保护彭湃的根苗,很多贫苦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彭士禄从一家转移到另一家。在彭士禄的记忆里自己有二十多个“爸爸妈妈”。8岁和10岁时,作为政治犯,彭士禄两次被捕入狱。为回到养父母的家,彭士禄凭记忆沿着铁路开始爬。大约13公里的路,彭士禄爬了18天。后几经辗转,彭士禄终于被周恩来派人找到,于1940年底送达延安。在延安,彭士禄励志科技报国,拼命补习文化。1951年,26岁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化工机械。1956年,彭士禄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又经过两年异国他乡的刻苦学习,1958年,彭士禄核反应堆专业进修结束,归国。中国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启动后,彭士禄担任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研究室负责人。1965年开始,8000军民陆续来到蛇虫遍野、荒草丛生的四川大山深处,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拓荒。彭士禄携妻子儿女告别城市,走进大山,他要带领同事们建起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都是总工程师彭士禄要首当其冲面对的。历时五年,中国第一座自行研制,独立建造的压水型反应堆建成,1970年7月25日,反应堆发出中华大地第一度核电。35天后,模式堆提升至满功率,这颗核潜艇的心脏有力地跃动着。四个月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万个零部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像个账房先生的副部级干部,这是彭士禄从核潜艇转入核电站建设之后的形象。1983年他担任第一座中外合资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初期总指挥时爱算计,是因为当时国家还很不富裕。担任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董事长时彭士禄自己手写两大本被同事们称为“天书”的经济和技术数据四处算计成本,随时严控技术,是希望秦山二期这个中国首座自主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能够在技术、管理、经济上为未来中国的核电发展建立模版。如今中国核电已经因造价、安全、技术方面的优势而被世界认可。彭士禄曾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奉献一切”。《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杨振宁——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一位思乡的游子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他就是已经誉满天下、功成名就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他也成为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在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在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后,他交给接待人员一份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邓稼先。因为他心中一直盘旋着一个疑问。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举国欢腾,但美国学界一直传言这其中有美国物理学家的帮忙,杨振宁希望好友邓稼先能亲口打破这个传言。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2004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2021年9月,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习近平专程委托教育部同志前去探望贺寿。在致辞中,他再次提起早已因为核辐射的伤害而离世的邓稼先早年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位百岁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愿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顾诵芬——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亲自坐上战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攻克歼-8研制难题2021年11月3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颁发奖章、证书。顾诵芬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世家,5岁那年,父亲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8日日本飞机编队轰炸中国兵营。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高中毕业后,顾诵芬分别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志愿都是航空系,三所学校都录取了他。最后,他选择了上海交大。大学毕业时,抗美援朝开始,华东地区航空系的毕业生全部被调到北京工作。在与母亲的离愁中,顾诵芬告别了上海。1967年,顾诵芬参与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歼-8战斗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黄志千是总设计师,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后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安全降落。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抖振问题直接影响飞行速度,甚至会导致飞机解体,在多次地面试验无果后,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上天,亲自观察抖振原因。这张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瞬间,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登上一架歼教-6教练机,使用望远镜观察前方歼-8尾翼的气流分离情况。经过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从决定冒险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到顺利结束最后一次飞行,顾诵芬始终没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人。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成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发展。《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吴天一——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抗美援朝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从此,吴天一开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学研究,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项空白。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吴天一人生的黄金时代,多数是在青藏高原的调研中度过的。山路崎岖,需要骑马行进。在骑兵支队当过兵的吴天一,常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骑手。赶着驮仪器和行李的牦牛,饿了吃冻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华里。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100天后,他又出现在了马背上。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玛卿山科考,双眼白内障;长期高原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身体屡遭重创,而理想的火焰却愈然愈旺,吴天一对于高原病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透彻。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修建了45个高压氧舱、38个低压舱,建立了三级救援体系,以确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吴天一和医疗团队的目标是“不死一个人”,他们按照最高标准,制定了缜密周全的医疗救助体系,而最终5年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被国际医学界称为高原医学的奇迹。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 平凡却闪亮的名字2021年,一部电影《长津湖》把人们带回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1950年11月,中美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朱彦夫的连队战友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或战亡或冻亡,全部牺牲。那年17岁的朱彦夫就是其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增援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但他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视力0.3的右眼。伤势稳定后,倔强的朱彦夫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为了牺牲的战友们,他要坚强地活着,做一个有用的人。朱彦夫:休养人的生活不能抒发自己的心情,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一切从零开始,他苦练各种生活能力,不知砸碎了多少个饭碗,摔伤了多少次,在一次次失败中,朱彦夫终于站了起来。那时的张家泉村,许多村民家里吃不上饱饭,有些人常年逃荒在外。一心要做点事情的朱彦夫看到,村民们大都不识字,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扫盲夜校。朱彦夫用两支残臂夹着粉笔,总是写了断,断了写,后来他发明了子弹壳装粉笔的办法。乡村夜校办了五年,朱彦夫没有停过一天的课。1957年,村民们一致推举朱彦夫当村党支部书记。大家把张家泉村的未来交到了没手没脚的朱彦夫身上。从此,他拄着双拐,拖着8.5公斤的假肢,爬山头,到乡间。山多路险,朱彦夫自创了四种走法,立行、跪行、爬行、滚行。常常遍体鳞伤的书记,让乡亲们心疼不已。张家泉村村民 赵圣贵:看着他摇摇晃晃走不成路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老朱啊,对不住啊,你为俺们村民受了多少累,操了多少心呀。朱彦夫的军人气魄,不怕艰难的干劲儿,激励着乡亲们。棚沟造地,把贫瘠的山沟变成沃土。山坡造田,通水架电,十几年工夫,朱彦夫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先进村。乡亲们不仅吃饱了饭,也种上了漫山果树。在朱彦夫的心里,从没有忘记曾经一起战斗,为国牺牲的战友,更是时常想起,朝鲜长津湖那一仗,指导员临终的嘱托,如果活着,一定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带回祖国。这个嘱托一直放在朱彦夫心上。年近60,朱彦夫决定动笔了。他的写,是用嘴咬着笔,用残臂夹着笔进行的。他一边刻苦阅读,一边构思创作,遇见不会写的字经常要查字典。就是靠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含着热血的生命之作,捧给了世人。作品出版的那天,朱彦夫在扉页上写满长津湖牺牲的全连战士的名字,一个人关进房间,把一本书点燃。朱彦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在死之前把生命故事写出来,写进书里,等于补上没有完成的任务。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2019年,86岁的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22年03月08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